检验项目查询系统

浆膜腔积液有形成分分析

检测原理

根据浆膜腔积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特点,通过计算一定体积的浆膜腔液体内细胞数或将标本染色分类计数,计算出浆膜腔积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或百分比。

临床意义

1. 通常漏出液<100×10^6/L,渗出液>500×10^6L。少量红细胞多见于穿刺损伤,对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意义不大;大量红细胞提示为出血性渗出液,主要见于恶性肿瘤(最常见)、穿刺损伤及肺栓塞等。
2. 中性粒细胞增多(>50%)常见于急性炎症(如类肺炎性胸腔积液)。
3. 淋巴细胞增多(>50%)常见于漏出液、结核、肿瘤、冠状动脉分流术、淋巴增生性疾病和乳糜性积液。
4.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(>10%)常见于气胸、肺栓塞、外伤性血胸、胸管反应、寄生虫病和Churg-Strauss综合征。
5. 源自实体肿瘤的肿瘤细胞常见于转移性肿瘤。原始细胞常见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。
6. 胆固醇结晶见于陈旧性胸腔积液和胆固醇胸膜炎积液;含铁血黄素颗粒见于浆膜腔出血。
7. 乳糜性积液离心后沉淀物中可查有无微丝蚴;包虫性胸腔积液可查有无棘球蚴头节和小钩:阿米巴性积液可查有无阿米巴滋养体。

注意事项

1. 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,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查,以免积液凝固或细胞破坏使结果不准确。计数前,标本必须混匀。
2. 因穿刺损伤血管,引起血性浆膜腔积液,白细胞计数结果必须校正,以剔除因出血而带来白细胞。
3. 涂片染色分类计数时,离心速度不能太快,否则细胞形态受影响,涂片固定时间不能太长,更不能高温固定,以免细胞皱缩。
温馨提示

网站搭建中,参考《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》、《临床生物化学、微生物、免疫学、血液学、寄生虫学检验第5版》、《临床常用检验项目风险管理指导手册》、GB或卫生行业标准、网络资源等。如有侵权或建议,请点击检验之声留言,我们会持续更新完善,与大家共建检验医学行业学习平台!